當受精卵在完成早期發育時,誰也不能說這個胚胎具有記憶。隨著細胞的繁衍,細胞逐步分工並組成不同的原始器官。這時有了初期的腦組織,但是依舊沒有記憶。隨著一些感官器的逐步完善,胎兒逐步在大腦的控制下接受了最原始的溫度、壓迫和模糊的光的感覺,總的來說就是五大感觀。

  分娩後嬰兒還是沒有記憶,他們通過本能的哺乳行為來認識母體和周圍的環境。始終在單一固定的環境中重復著一個行為——通過面部識別來認知這個世界,以此來不斷地刺激大腦形成面部識別的機能。人總是不斷地通過比較不同的圖形來認知世界,通過比較面部來識別父母和親人,通過比較來識別文字等等。也許有人會提出盲人的認知,其實也一樣,他們通過聲音或觸覺來形成專門的機能。

  曾經有科學家說,機器人在人像識別上比人的大腦弱。其實不能這麼籠統說法。人從出生到成人,每天都在對比面部,整個大腦基本形成了面部識別的專業機能。而生產出來的機器人從生產線下來到展示,充其量才經過了幾個小時,它的記憶存儲怎麼能對比整個人成長過程中所積累的記憶呢?

  因此,人類的學習是通過比較獲得的。那麼人類是否可以遺忘呢?遺忘一個機能?答案是可以的。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嬰兒的游泳,出生的嬰兒都會游泳,因為是在母體內學習到的機能,出生後如果不鞏固,基本到了小學生時代,這個機能都遺忘了。這是在母體內胚胎時期就學習到的機能,因此在溺水時的表現就是本能的反應。遺忘一個計算公式?可以,大家基本都忘記了大學時代的高等數學。遺忘一個人呢?也可以。誰能站在馬路上記住身邊經過的每一個人?為啥記不住?那是因為沒有對人特定的比較。你會記住一個大街上裸體奔跑的人,因為你已經對他做了比較,因此你的記憶中保留了他,才會在自己的茶餘飯後成為閒聊的課題。認識一個人是因為你已經給對方做了比較。如果是一對戀人,那麼相知相識的過程也在自己的記憶中保留了。是否能像計算機格式化一樣遺忘一個人?這就需要看你記憶的存放形式了。現在人們使用通訊錄來保持人們之間的聯繫,有人通過博客、日記來記錄自己的過去。這些都是最容易遺忘的形式。因為大腦知道一些記憶已經在體外保存了,因而在腦中形成了存放地點的索引,從而不再記憶這些內容。當這些東西遺失時,總是懊悔自己的不小心,其實很多東西也就從大腦的記憶中消失了。最明顯就是大學畢業後如果長期沒聯繫的同學,多年以後基本都忘記模樣了。我現在都忘記了小學同學的樣子,只知道個名字,具體啥樣子都沒有印象了。

  在生物學上也有類似情況,一個大腦受到創傷的病人,許多都遺忘了過去。我不是讓大家敲打自己的大腦來遺忘過去,只是說明大腦在作為一個索引主體的客觀作用。只要索引的主體保存的那個鏈接出現了問題,基本上這個索引下的記憶都遺忘了。